原文链接:
1个正式工背后1.8个临时工:​欠发达县的临聘人员之困

A县财政局有关负责人提供给半月谈记者的一份2023年该县保工资支出预算表显示,该县当年保工资预算总支出为26.3亿元,其中在职人员20亿元,离退休人员1.7亿元,临聘人员4.6亿元。

临聘人员总工资预算小于在职人员总工资预算的四分之一,但数量是后者的1.8倍。该县临聘人员人均年收入约1.61万元,人员总数约28806人;在职人员人均年收入约12.83万元,人员总数约15580人。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考公”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很多媒体都会说:“大环境不好,挣不到钱,干其他的难找到工作,找到了也养不活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考公”是为了能养活自己嘛?能让自己有所得?哈哈哈哈哈,上面这个“能让自己有所得”是我的ai自动帮我写的,真实,只能说真实。

我们的基层政府部门都是现在的年轻人在做,年轻人在做事的时候想的是什么?轻松,挣钱。那如果所有的基层政府部门都是这么想,那谁还能帮老百姓做实事呢?都怕事,都怕与人打交道,都怕麻烦,那么谁去解决问题呢?

回到我们的标题,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年轻人自身的问题,至少这种现象如果不是处在少部分人身上而是出在大部分人身上那说明就不是人本身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这是出在我们的教育的问题。

在我小时候,也说不上小时候,初中的时候我们教室外面就有瓷砖铺成的一幅画,是周恩来爷爷的,上面写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至少影响到我,虽然影响不大,但是我自己至少知道人这一辈子读书不能只是为了钱。李白清爷爷也说过:“财色酒气四个圈,谁能跳出圈圈外,长生不老活神仙”。我从来不否认这个社会是“以钱来衡量人”的社会,但是我依然觉得做事,尤其是做一些阶段性的事情,比如持续几十年的工作这种,不能够“以钱来衡量”。我们在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对于“人的理想”和“人的意义”这两个话题,老师从来都是很宽容,很宽泛的,我记得我小时候回答说关于自己的理想不管是说出什么样的理想老师都会微微点头表示认可。但是后来我长大了之后发现社会上的大部分的理想就只有一个:“获得更多的钱”。这本身其实作为理想的一种并没有错,但是这种理想在大部分人的心中都变成了第一位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了。

我在读书的时候问过我很多同学,我问他们:“你们为何说不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他们也没办法给我一个准确的回答,也许这就是我们的理想教育出了问题,只负责学习书上的东西,不去思考这书上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这里并不是指书上的影响不好,反而我觉得书上的东西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还不够深,我们需要更多的关于我们学到的知识如何变成个人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的思考。

那为什么会在最开头引用这个新闻呢?其实当很多人活着的意义只考虑钱的时候,这一类的社会问题就出现了,这并不是什么通过完善政策法规能实现的,再完善的法律法规也困不住现在这么多年轻人去“考公”,再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有人可以当个临时工。

那这种现象多起来之后呢?那就是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懒政问题”了,懒政问题往小了说是党性问题,往大了说其实就是从小接收的教育以及每个人为人处世的经验影响的问题。

这个社会需要更多有理想的人,有理想并不会排斥钱,社会也应该要从金钱的角度更多地鼓励有理想的人,社会价值的选择和社会行为都是和每个人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我希望能有更好的社会,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理想去做自己真正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不想说太多,感觉我的博客这么写迟早要出问题。